化工改变生活 材料引领未来
加入我们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赴新疆开展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调研

为全面把握我国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现存问题,精准研判未来趋势,9月4日至7日,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年度调研安排,继对广东省、海南省、云南省调研后,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率业内知名专家组成的调研组,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入多家代表性企业和科研院所实地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更深入掌握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实证支持。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季君晖教授及北京科技大学杨尚宝教授应邀参与,为调研注入强劲的专业力量。

与新疆工业和信息化厅及相关协会座谈


9月4日,调研组与新疆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部门及新疆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新疆塑料协会有关负责同志,就新疆地区降解塑料的生产及应用展开座谈。与会专家和部门代表指出,加快新疆可降解农业地膜的应用势在必行,但同时个别作物也面临降解周期与功能期矛盾,不同地域、气候、作物的需求差异显著等挑战。需结合新疆实际,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系统性需求分析、技术研发和政策支持,以促进可降解塑料在新疆农业领域的科学应用。

生产企业及科研院所调研


9月5日至7日,调研组先后赴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蓝山屯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化学东华天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调研。调研组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考察创新中心和试验田,详细了解生产经营状况。

调研获悉,蓝山屯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13年起自主开发并推广PBAT产品,同时大力推动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新疆的研发与应用。企业表示,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推广使用可生物降解地膜超百万亩。为全面展示PBAT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的性能,2025年蓝山屯河在其子公司及研究院空闲区域铺设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根茎类、蔬菜、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定期观测和收集试验数据,评估应用效果,多年来实验已经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在多个根茎类植物相对普通PE地膜有更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

行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王格侠教授介绍,中国已成为全球生物降解塑料行业引领者,不仅拥有领先的全产业链技术,更具备服务全球的产业规模。其中,头部企业蓝山屯河和金发科技的产能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25%和11%。历经多年发展,特别是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发布后,生物降解塑料成本逐步接近传统塑料,应用领域正从一次性包装扩展至农业、渔业、餐饮具、医疗、电子信息、纺织、3D打印等,逐步由环保型向功能型和安全型材料转变。然而,降解塑料产业面临结构性过剩、产能利用率低、公众认知存在明显误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未来,生物降解塑料需兼具更丰富的使用性能和更可控的降解性能,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材料功能期和降解时间的差异化需求;同时需立足自然环境实际,关注其在土壤、海水、填埋场等全自然域的降解性能,而非局限于工业堆肥条件。此外,作为最易化学再生的缩聚类树脂材料,降解塑料还需深入探索其回收路径的经济性化学再生方案。

实地考察示范基地,深入交流降解地膜应用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蓝山屯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4团及石河子农科院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基地,查看甜菜、花生、玉米、马铃薯、蔬菜、棉花等作物试验田,详细掌握降解地膜实际使用状况,深入了解其在除草、保墒、保湿等方面的应用与技术开发进展,对比分析其与非降解地膜的差异,了解非降解地膜对环境和土壤的危害。

调研及座谈期间,赵俊贵对企业降解产品的战略布局、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成果予以肯定,期望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同推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双方就行业政策、关键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及下游应用推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调研组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科技创新与数智化部、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销售有限公司、重庆建峰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能源化工规划发展部等单位的13名专家组成。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卜新平、副秘书长邓会昌、副主任焦阳参与调研。